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台灣TS標章/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透過我們的服務,協助客戶滿足各國安規的需求,進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競爭力,將產品行銷至國際。

博翔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大經濟體系的安全認證規範已擁有了十餘年的經驗與經歷,瞭解著安全技術與設計在認證過程的困難點

藉此Protect & Safe 秉著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認證與產品給您,

並提供CE認證、TS認證、MD認證、LVD認證、EMC認證、UL認證、NRTL認證、SEMI認證、CB認證、PSE認證、CCC認證、ASME認證、CNS認證、NFPA認證、510K認證等服務,邀請您一起邁向世界的安全技術頂端

博翔團隊核心成員出身法人中心,相較國內其他安全檢測驗證同業,博翔的強項在於成員經驗豐富,輔導過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及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查驗、測試、驗貨與取得國外安全認證的一條龍式全方位解決方案

甚至該公司已自行開發出安全護罩、安全模組多項安全元件,期能協助客戶在兼顧「品質、安全、交期與成本」等考量下,提升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並且擁有最完善的設備整改服務,以符合國際標準,保證出口!

可採用標準: 2006/42/EC, EN ISO 10218-1, EN ISO 10218-2, EN ISO 11161-1, EN ISO 12100, EN ISO 13849-1, EN 12622, EN 60204-1, EN ISO 13857, EN ISO 13855, EN ISO 13851,SEMI S2, SEMI S10, SEMI S8, SEMI S22, SEMI S14, SEMI S17, SEMI S28, SEMI S26等

請立即點擊上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FRTGE1515VRFEVE15EVEF

 

內容簡介

客觀看待歷史,務實開創未來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兩岸關係,從相互敵對,進而陷入冰點,凝結成四十年的巨大冰山,橫亙其中。這巨大冰山在最近二十年開始解凍、溶冰,我們身處其中,身歷六十年來歷史轉捩的重要時刻,對此又了解多少?

  百年民國之際,回顧兩岸過往,起伏跌宕之中,希冀和平之路永存。

  本書記錄自一九九一年海基會、海協會成立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重要事件。作者李建榮以第一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直接參與其事的觀察,導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重溫那段政策上搖擺不定、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

  全書分為〈聽見溶冰的聲音〉、〈重返冰河期〉、〈半世紀後首度破冰〉、〈兩岸春回〉等四部,書末附錄〈兩岸互動大事紀〉。從兩岸兩會成立內幕、九二共識、辜汪會,到二○○五年連胡會的破冰,以至現在進行式的江陳會,李建榮或以資深記者的旁觀身分,或以黨務主管的參與者身分,娓娓重現兩岸之間交往及角力情形。

作者簡介

李建榮

  八二三砲戰後出生於桃園濱海的新屋鄉,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一九八四年任「正聲電台」播音員、新聞編輯、記者。

  一九八八年起擔任《中時晚報》記者、撰述委員、政治組副主任。

  一九九五年轉調《中國時報》,歷任撰述委員、政治組副主任、主筆、總編輯特別助理、主任記者、編輯部專題策畫組主任。

  二○○○年六月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節目部經理、副總經理、董事、代理總經理。

  歷任:行政院記者聯誼會第一任、第二任會長、廣播事業協會理事長、廣電基金董事、台北市記者公會常務理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辦公室顧問、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辦公室主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兼發言人

  現任:亞洲物流公司董事長、海基會顧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

  著作:《連戰風雲》、《轉變》、《藍天再現》、《關鍵決策──319之後的國民黨決策內幕》、《歷史的轉折點──連戰大陸行》。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台灣有了新航程 高希均
推薦序 兩岸關係的連續劇 蘇起
推薦序 秉持專業精神,見證歷史發展 黃肇松
自序 兩岸兩會二十年 親身所見所聞

第一部 聽見溶冰的聲音
第一章 大變動的時代 首次進入大陸採訪
第二章 海基會、海基會成立 兩岸關係展開新頁
第三章 一中各表 九二年兩岸形成共識
第四章 隔離四十四年首度會面 辜汪會取得四項協議

第二部 重返冰河期
第五章 李登輝主政後期撕毀互信 兩國論中斷兩會會談
第六章 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反覆 兩岸無互信兩會未復談

第三部 半世紀後首度破冰
第七章 吳伯雄副主席首訪大陸 國共高層第一次公開互動
第八章 江丙坤緬懷與經貿之旅 為連戰訪陸鋪路
第九章 連戰和平之旅 兩岸走向雙贏
第十章 蕭萬長出席海南博鰲 胡錦濤親自與會
第十一章 吳伯雄胡錦濤對談 兩岸雨過天青

第四部 兩岸春回
第十二章 海基會海協會恢復協商 兩岸關係迅速增溫
第十三章 二十年來國際行 以務實走出活路
第十四章 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 國際盛會共創雙贏

結語 陸委會海基會跨過雙十年華 兩岸關係發展邁向另一台階

附錄 兩岸互動大事紀

 

出版者的話
台灣有了新航程
高希均

  一個時代的歷史,是由一些英雄與無數的無名英雄,甚至悲劇性的人物,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有文化的踐踏與再生,更有人間的悲歡與離合。

  近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正就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改寫與被改寫之中。

  沒有歷史,哪有家國?只有失敗的歷史,何來家國?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二十一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

  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二十多年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與功臣,他們或有英雄的抱負,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功績,或有英雄的悲壯。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都坦率而又系統地,以歷史見證人的視野,第一手地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認同。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請每一位人物或自己執筆、或親自口述、或經由第三者的觀察與敘述,寫下他們的歷練與感受,為歷史留下珍貴的紀錄。

  李建榮先生所撰寫的這本書,是兩岸二十年來互動的重要紀實。作者才思敏捷,觀察入微。他以第一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直接參與其事的觀察,導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

  重溫那段政策上搖擺不定、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我們真要慶幸雙方終於選擇了「務實的活路」。二○○五年四月,連戰「和平之旅」在北大演講時,所強調的「堅持和平,走向雙贏」,終於在兩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迴響。

  馬英九於二○○八年執政後,正在逐步落實近年國共二黨所共同發表的聲明。這使得六十年來兩岸的緊張情勢與相互對抗得以改善。我們看到了兩岸直航、陸客來台、簽訂E C F A、外交休兵等等互利的政策,和平紅利漸漸發酵,台灣海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風平浪靜,國際友邦不再把台灣看成「麻煩製造者」。

  從國際政治來看,「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最符合當前台、中、美的共同利益,這也是馬英九執政以來,獲得台灣過半數人民認同的政策。去年十二月的《遠見》民調已顯示:五成五的民眾認為,民進黨與大陸愈交流,愈能爭取台灣利益;五成四認為,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應該更開放。

  當兩岸共同慶祝「中華百年」,以及兩岸交往二十年之際,兩個現象已經出現:一是兩岸合作交流的大氣候在逐漸形成,二是台灣全球化布局正在逐漸成形。

  台灣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嶼。它有四百年的悲情歲月與六十年來的奮起(經濟)、突破(民主)、徬徨(統獨)與熱情(民間生命力)。面對「存異求同,兩岸雙贏」的大方向,台灣有了再出發的新旅程。

推薦序一
兩岸關係的連續劇
蘇起

  兩岸關係就像一齣連續劇。上演迄今超過二十年,持續叫座。不僅在兩岸視聽市場如此,在全球主要國家一樣廣受矚目。原因之一,當然是它直接牽涉兩岸的和平與戰爭,間接也影響整個東亞區域的安定與繁榮。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也是人類史上一個獨特的經驗。

  在二戰以後的四個分裂國家中,兩個已經統一。但兩越是經過十幾年的殺戮、上百萬人的傷亡才完成統一,所以基本是個大悲劇。兩德雖然不是悲劇,但它們分裂本來就是由於外力介入而造成;後來外力退出,它們自然就由分裂滑到統一,速度快得只能算是單元劇,而不是連續劇。另一個仍然分裂的兩韓,雖然偶有劇力萬鈞的戲碼上演,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但因為演員少(只有政府、沒有人民),劇本較單調,頂多算個懸疑恐怖片。

  兩岸關係則不然。論「和平」或「統一」的條件,兩岸關係恐怕不及德、越、韓。台海兩岸不僅在人口、幅員、力量、制度、思想等方面的差距大於前三者。台灣內部還有三者都沒有的主張「獨立」的力量。

  然而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兩岸之間卻仍然能夠上演高潮迭起、精采無比而且歷久不衰的連續劇,實在難能可貴。過去二十幾年間,兩岸舞台上的大小演員,及舞台下的製片導演編劇,不知換了多少人。劇情時悲、時喜;有文藝、有武打、有間諜、有密使;有懸疑緊張、有談笑用兵、也有歡樂和諧。更罕見的是,因為參與劇情編寫的人很多,而且越來越多,以致劇情發展一直曲折起伏、難以預料。但總的來說,這齣二十年大戲一直和平上演,沒有付出流血的代價;基本由兩岸自行編導演,不假外力;而且在民間(而非政府)啟動之後,一直保持民間參與的高度熱情。所以,如果說兩岸關係獨一無二,在人類史上即使不絕後,也一定空前,它應該當之無愧。

  本書作者建榮兄在這齣連續劇裡多次出場,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每次都很稱職。在連續劇的前半段,他坐在觀眾席的前排,遠到不能直接參與演出,但近到可以最真切地看清舞台上的一動一靜。同時他還能隨時跑到劇場外,向有興趣的人傳達他第一手的所見所聞所思。這個長達十餘年的歷練,讓他不僅熟識兩岸各方台前幕後的人物,及其思想習性,而且充分掌握編導演的技巧。

  在連續劇的後半段,也就是最近十年,建榮兄的才華、歷練及大環境,終於讓他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歷史舞台,在不同的時間扮演起不同的角色。在發言人的階段,他必須忠實執行被付託的任務,成為台上露臉最多的演員之一。在其他階段,隨著編劇與導演的指示,他也必須小心拿捏分寸、用最恰當的方式走他的台步,講他的台詞。或者,他就在幕後發揮具體的影響力,憑著多年的新聞感和政治敏銳度,向編導提出關鍵性的修改意見。

  相信他基於職業道德的考量,在這本書裡建榮兄似乎選擇不突出自己的某些角色。儘管如此,他的第一手經驗,已經讓這本書成為了解這齣大戲的重要著作。在書的前半部,他以資深記者的旁觀身分、熟練的筆觸,向讀者娓娓解說兩岸如何從敵對走到對話,從陌生走到握手的過程。在書的後半部,他以參與者的身分,透過幾個重大事件的描述,重現當時兩岸之間的交往及角力情形。明眼人應可看出,其中「見人所未見」之處,當然就是他本人發揮重大影響力之處。

  二十年對國家來說很短,對一個人來說卻不算短。我有幸與建榮兄從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工作領域跨進同一個舞台,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內,一起歷練學習、一起品嘗各種酸甜苦辣、一起承受噓聲與掌聲。讀他的書,讓我再度走過那段既興奮又挫折、卻絕不後悔的歲月。

  相信讀者讀完本書以後,不僅對過去的劇情有更深入的領會,也會在將來繼續欣賞兩岸大戲時,看出更多其中的「眉角」。

推薦序二
秉持專業精神,見證歷史發展
黃肇松

  本書作者李建榮先生在青、壯年時期,曾長期擔任報社政治記者及廣播人,是不折不扣的資深媒體人。我有幸於一九九○年代與他在《中國時報》編輯部共事,共同度過那段波濤壯闊的歲月,也一起為打造新聞專業精神貢獻一些心力。

  在那個階段,我負責主持《中國時報》編務,想推動一個「以寫作為本位」的編輯部文化,代替以行政為主體的結構。建榮時任《中國時報》政治組記者,認同此一看法,並具體提出建立資深記者制度的想法。當年《時報》的作風,有好的想法就劍及履及地推動,而且通常就由提出構的同仁負責落實。建榮寫新聞是快筆,做事是快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綜合歐、美、日本報社資深記者制度優點,草擬了《中國時報》編輯部「主任記者」制度。

  我們的具體作法是,為了讓身經百戰的資深記者能夠發揮採訪寫作的專才和經驗,經編輯部人評會考評,擇優發表為主任記者,待遇比照副總編輯,工作上不必分心作行政,而是專心觀察及掌握社會變遷和社團發展,從事深入的專題報導和重要專訪,讓讀者能了解新聞全貌和事件發展趨向。

  建榮及另一位政治記者張慧英,就是《中國時報》第一批主任記者,是資深記者的「領頭羊」;其後又增加了陳守國、王美玉、林照真、呂理穗等。只要是重要題目,這些明星記者不必受到「豆腐乾式」新聞版面的限制,可以用一個版、兩個版作專業上的盡情發揮。建榮就以多年型塑成功的專業精神,為台灣二十年來驚天動地的發展,作了見證,也留下紀錄。

  這個劃時代的年代,開始於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總統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先是在這年年初宣布解除報禁,七月間解除戒嚴,十一月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蔣先生於翌年一月十三日與世長辭,而這幾項重大決策相激相盪,匯聚成改革開放的高峰,推動了台灣社會空前的發展。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文化人文(精神)化、男女平權化及族群平等化,在各方注目之下,沛然開展。

  當然,不是沒有陣痛。各項政治運動、工運、學運、社運、婦運、環保及消費者保護運動等,在民主先進國家往往是經歷數十年,甚至一兩個世紀,慢慢演進發生。台灣卻是在解嚴之後,同時出現。甚至台灣特有的夜宿街頭的無殼蝸牛(無房者)運動、搶救母語運動及退伍老兵要求政府早日兌現「戰士授田證」運動,也在社會注視下,理直氣壯地展開。面對這些如巨浪襲來的種種運動,新聞採訪不僅有餐風露宿的辛苦,有時還會處於不同立場的群眾的對峙之中。「主任記者」李建榮不畏艱辛險阻,總是無役不與,相信是他專業新聞生涯中難忘的一頁。

  不過,身手矯健而視野敏銳的建榮,不會駐足停頓。隨著台灣早期以逐步開放的經濟政策,打造「四小龍」之一的經濟奇蹟;其後又以上述的政治開放,打造了由里長到總統都由公民直選的全民民主政治,台灣政經社會的正常發展,營建出與中國大陸接觸交往的信心。「初階段」的老兵探親,很快就發展到觀光旅遊、成親成家及經商設廠。記者赴大陸採訪,也由試探發展為常態。我自己在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率同《中國時報》採訪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專訪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也是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組長楊尚昆,其後赴大陸公差的次也不少,但以在大陸採訪新聞的深度和廣度,建榮的「主任記者」所累積的成就,絕對在我「業餘採訪」之上,對兩岸之間透過新聞報導,增進了解的貢獻也更大。

  建榮在本世紀初離開《中國時報》,轉入政界服務。無論是擔任幕僚工作或出任黨的發言人,都因為敬業負責、待人熱忱,而有傑出的表現。但他累積在中國大陸採訪的經驗,體認兩岸和平交往的重要性,總想在這方面多做一些事。這個願望在最近幾年得以實現,參加不少有關兩岸接觸、溝通、交流的重大事項,為兩岸人民的福祉盡一份心力。

  於今,他針對兩岸兩會二十年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以親身所見、所聞、所為,用新聞專業的公正、客觀、周延的筆法,撰成《解凍兩岸20年—資深記者李建榮的兩岸第一手觀察》一書,在行雲流水般深具可讀性的暢述中,流露對兩岸未來發展的期待。我很榮幸能夠先睹為快,深感此書不是政治人物的回憶錄,而是李建榮「主任記者」的又一佳作:秉持專業精神,見證歷史發展。特此誠摯推薦。

自序

兩岸兩會二十年 親身所見所聞

  時光雖然不能倒流,但是過往記憶卻隨著年歲增長,反而越記越清晰,不時在腦海打轉流過。

  二十年了,我清楚記得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年十月,首度進入中國大陸的情景。當時還很少見到「兩岸關係」的詞語,但二十年後,無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新聞、及觀光旅遊,兩岸的接觸,可說是前所未見。兩岸的主政者與所有參與交流的團體、人民、同胞,都共同寫下了難得的歷史新頁。這部從衝突走向和解,從敵對偏執走向理解交流的潮流,還在往前推進中,她的盡頭會是什麼?時至今日,尚且很難以驟下定論,但是人民要安定、要和平的心願,開始受到重視,這是兩岸人民的一大福氣。

二十年來兩岸關係寫下歷史新章

  在三十年前,在二十年前,哪怕是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誰也料想不到,從二○○八年五月以後,兩岸關係竟然出現難得的進展:兩岸實現直接三通,一直難產的二次辜汪台北會談,由繼任者江丙坤與陳雲林實現,陳雲林還是剛卸任不久的大陸中央台辦、國台辦主任。開放大陸觀光客赴台旅遊,短短一年,停留的大陸旅客便超過百萬人次以上,這不僅是歷史的新紀錄,也改寫了兩岸的歷史。關鍵在於曾經下野的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後,調整對大陸的政策,海峽兩岸雙方重拾政治互信,才有這番歷史的新機遇。

  這二十年來的兩岸關係,尤其是突飛猛進,高潮迭起。從風風雨雨,走到雨過天青。在這個關鍵轉折的年代,我很幸運能夠親身採訪兩岸政策的劇烈變動,尤其近十年,更有機會近距離見證、觀察兩岸高層互動的變與不變。我認為蔣經國過世後的兩岸關係,一九九○是一個關鍵年代。這一年,台灣方面決定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次年更正式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以及「海峽交流基金會」;大陸方面經過一番考慮,也成立「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國務院台灣辦公室」、「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開始有了正式的互動對口機構。台灣長期所堅持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政策,束諸高閣,走入歷史。

  而一九九○這一年的秋季,我參加國民黨記者訪問團,首度訪問大陸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四個城市,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大陸採訪。

  二十年過去了,當初落後的北京第一航站,早已退居國內線機場,北京已經有了美輪美奐、新穎現代的第三航站迎接北京奧運。二十年前,在上海接受導引,參觀浦東經濟特區的那片黃土工地,二十年後,以世博盛會,走入國際。二十年前,觀賞聞名已久的杭州西湖美景,但是周邊小販、落後建築,大不相襯,時隔至今,西湖風景區加上溪西溼地,已經以全新的文明面貌,迎接中外觀光客。

  整整二十年,看到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的二十年,台灣不是沒進步,只不過二十年前的優勢已不再。這二十年間,我在報社、廣播電台及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因為工作的關係,始終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兩岸局勢的變動,以及雙方彼此政策的較勁,感觸甚深。

一本書債一欠十二年

  二○一○年春節期間,接到天下出版社高希均董事長的簡訊,邀我年後一敘。看了簡訊,我心中有譜,高教授應該會提起我欠他的一本書債。

  記得三月二日一早,我面見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祕書長高孔廉,說明我當機立斷,決定婉拒出任海基會有給職顧問的理由,希望他能轉告江丙坤董事長諒解與支持。我並建議改聘我為無給職顧問,以不辜負關心我的長官原先的好意安排。當天中午趕赴高教授的約會,正如高教授轉述的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天下人文空間共進愉快午餐的當下,我明快承諾恢復提筆寫作,為這二十年來所眼見的兩岸關係大轉變,留個忠實的紀錄。

  我這個承諾,是有原因的。因為我真的欠天下一本書,我告訴自己,遲早要還。沒想到高教授真是有心人,在農曆年前,他得悉我將交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的職務,轉到海基會工作,便於大年初六給我發了個簡訊,「現在工作壓力沒這麼大,年後碰個面如何?」

  回想一九九八年,高教授鑑於當時的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先生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專任副總統,且被外界看好是李登輝總統的接班人選,而我從俞國華先生擔任院長時期起,即長期採訪黨政要聞,歷經蔣俞體制(蔣經國、俞國華)、雙李體制(李登輝、李煥)、李郝體制(李登輝、郝柏村)、李連體制(李登輝、連戰),因此他希望我能以連戰為主角,寫一本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時期,所推動的台灣重要政策與後續影響。

  這段期間,台北的國民黨政府已經主動宣布停止動員戡亂時期,兩岸在辜汪會談後,開始跨越台海歷史的鴻溝,台北與北京之間開始進入商談時期。期間也不幸因為互不信任,而爆發台海危機,甚至連國民黨內的接班問題也出現複雜情況。因此天下文化出版社公司以「連內閣風雲」為書名,與我簽定寫作合約。

  在家裡收到合約書時,我立即向當時服務的媒體—《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報告,希望給我幾個月的時間專心寫作。不料余董事長當場反應:「《時報》有自己的出版公司,你又是《時報》的資深記者,報社栽培這麼多年,這本書不能給其他出版社出版。」

  這真是為難了我。老人家為展示決心與效率,立即撥電話給時報出版社莫昭平總經理,並指示預付二十萬台幣的版稅。雖然後來並未預付版稅,但我也只好硬著頭皮,把老人家的意思,一五一十告訴了高教授。所幸高教授並未為難我,並稱將來還有合作的機會。想不到當高教授再提出要我寫作一事,離當年已是十二個年頭。

二千年總統大選後大膽建言

  三月二十三日,李登輝請辭國民黨主席。連戰雖然敗選,但當時多數國民黨的支持者認為連戰是非戰之罪,因此由連戰擔下國民黨代理主席的職務。連戰的一位友人告訴我,連戰副總統辦公室將於五月二十日前移交,辦公室同仁都有公務員任用資格,因此他們都不會跟著到黨部,只有蘇志誠以李登輝卸任總統辦公室編制不夠用,拜託連戰能將丁遠超帶到黨部。但連戰希望能有一位外面的人能到黨部幫忙,他們想到了我。在大約三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的晚間七點,我應邀到連戰副總統辦公室一晤。在我之前的客人,則是林豐正,依我記者的敏感度,我猜連戰應該是邀請林豐正為黨祕書長。

  果不其然,連戰先生希望我能到黨部幫忙。但我坦白講,我只要一接受,就是中斷新聞記者的工作。然而,這位敗選的總統候選人,也是我熟識的採訪對象,要接下一個在台灣首度交出政權的政黨,他龐大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場會晤從七點進行到九點,我說的多,連先生專注地聽。我認為這場選舉,以宋楚瑜的得票,可說明李登輝的光環快速墜落。陳、宋兩位候選人主攻國民黨是黑金政權,攻的當然是李登輝政權,「你是黨提名候選人,當然要概括承受」。我也分析,「新黨說要毀黨造黨出走,宋楚瑜婉拒與你搭檔,堅持參選到底。過去十餘年間,民進黨、新黨的政治明星,給予很多年輕人從政歷練的機會,包括擔任國會助理,或是參選市議員。反觀國民黨的年輕人,則是排排坐,等待遙遙無期的從政機會。加速世代交替,此其時矣。國民黨百年前從年輕人起家,今天卻多是老人政治,再加上迷信金錢派系,國民黨要重新再起來,必須大破大立」。我的結論是,「如果連先生有志氣要重整國民黨旗鼓,重新凝聚團結,這都足以在歷史留名。至於四年後要不要競選,未來還有主客觀的變化,只要連先生有心,我願意辭去報館的工作來效勞」。

  當夜離開總統府,我自忖是否太過衝動。但後來並不後悔,因為余紀忠先生也給我鼓勵與指引,他說,「連戰是正派的政治人物,你若能幫忙他導正李登輝的錯誤路線,也是有意義的大事」。

建立台灣資深記者制度

  隨後余紀忠的兒子,《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建議我可以休個長假,好好思考一下。當年四月中旬,連蕭競選總部總幹事胡志強邀約我同赴英法一遊。在胡先生的母校牛津大學參觀時,我提出自己的遺憾,大學畢業退伍後,一頭栽入新聞採訪工作,雖然閱歷不少,也增廣見聞,遺憾的是未出國留學。

  我回想起余紀忠夫婦有一次在大理街《時報》大樓自宅邀我一起用午餐,甚至主動提及,要我把總統大選跑完,再送我到美國進修。我也藉機提及,台灣建立資深記者的重要性。

  在余先生的授權下,由新聞局外館協助,我參考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的制度,為《時報》草擬了「主任記者」制度,待遇比照副總編輯,為報館也為台灣建立資深記者制度。優秀的記者不需要都跑去幹行政主管,而採訪對象也避免不斷面對新記者,如此對國家、對社會、對媒體自身,都有好處。後來《中國時報》社長兼總編輯黃肇松增修我草擬的草案,也加入「主任編輯」,使得採訪部門與編輯部門都有資深制度。後來我與張慧英同時被發布為《時報》第一批主任記者。

投身黨職「政治深造」

  在停留英國期間,我把連先生的邀約與余紀老的指引,向胡志強請教。胡志強鼓勵我嘗試轉變,他對我說:「你跑了十幾年的政治新聞,但有這麼一個機會讓你跑進來,你應該把它當成是『深造』的機會。」

  沒想到就因為胡志強這麼一個「政治深造」的建議,接近十年,我追隨過國民黨三位主席:連戰、吳伯雄與馬英九,經歷兩次總統大選與多次立委、縣市長與基層選舉的輔選工作,尤其是近身參與及見證兩岸的破冰之旅,與兩會復談。對個人而言,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因為這是大時代的故事,更是跨世紀的轉變。

  我能體會兩岸領導人作此決策,需跨越藩籬,擱置爭議,必須有無比的勇氣。不僅兩岸的政治體制不同,運作情況也不同。任何政治團體,難免都有鴿派鷹派的拉鋸。但國民黨連戰、吳伯雄、馬英九三位黨主席,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眼光都放得很遠,他們都知道國共兩黨所決定的路線,記取了歷史的教訓,把人民擺在前面。儘管推動開放路線,過程中必有波折喧譁,但站在領導人的高度,就必須高瞻遠矚,要有領導力,不能凡事走在民意之後。

  所幸,天佑台灣,有智慧的台灣人民,不僅在八年間促成兩次政黨輪替,更因為二次政黨輪替,讓兩岸關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讓許多不可能化為可能,進而實現,讓兩岸廣大人民受到實惠。例如兩岸的直接通航、開放大陸人民到台灣旅行、兩岸外交休兵、兩岸官員上桌談判、台灣重返聯合國組織體系下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等等。過去半世紀都做不到的事,何以能夠出現在眼前?這當然也是民意的支持與驅動。

  過去的二十年,因為採訪與接受邀訪,我到過地球上超過五十個國家,其中許多是台灣的無邦交國家,台灣的外交重鎮中美洲,甚至去過四趟。從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岸都堅持自己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權,視對方為叛亂團體,在外交戰場的爭奪是慘烈的,是零和鬥爭,更是「漢賊不兩立」。這期間,我也先後到過新加坡五次。

  追隨郝柏村、連戰與吳伯雄三位政要訪問新加坡,每次都有難忘的回憶,更見識到新加坡靈活的外交手腕,及與兩岸的淵源。

  在李登輝與連戰主政期間,他們兩位聯手出訪無邦交國家,中共抗議聲四起。尤其連戰更是從過境美國的規格,走到歐洲、到東南亞到處有各種形式的訪問。作為台灣的要聞記者,為了追逐政要保密式的外交訪問,可以說是吃盡苦頭。

  但誰又能料到,推動外交突破最有進展的連戰,後來竟然會在國民黨主席任內,到中國大陸進行歷史性的和平之旅,進而在政策上,影響到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政策,兩岸在外交上休兵,不再進行金錢外交,或是支票簿外交。等到馬英九上台主政,吳伯雄主席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兩黨會談,更是創下一九四五年重慶蔣毛會談後,半世紀內兩岸執政黨領導人的首度晤談。

  這次的歷史性會談,促成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會談,解開僵局,兩年半之間六次江陳會,已經簽署十五項協議,都是有利於兩岸人民的交往與福利。扁政權時代的烽火外交路線終於熄火,兩岸尖銳、永無休止的外交戰場暫時畫下休止符。這樣和平對話的發展,不僅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更為國際社會所歡迎與樂見。台灣海峽不再是火藥庫,情勢得以紓緩,經濟合作互惠互利的進展,更是大受鼓舞。這在兩岸發展史上,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

  有人用極為嚴苛的角度,批評馬英九上任沒做事,這不是事實。連戰的破冰之行,馬英九的當選,蕭萬長、連戰、吳伯雄接續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晤面,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恢復商談。兩岸和解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因為開放,讓人民看到希望;因為有了希望,兩岸人民的交流也開始熱絡;因為交流熱絡,各行各業也逐步享受到實利。雖然交流難免衍生某些社會問題,但整體而言,開放取代鎖國,對話取代對立,和平發展、互利雙贏成為兩岸執政黨政策的主旋律,這樣的發展,民主社會內部即使有雜音與干擾,但人民所樂見的開放,不容輕言倒退。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身為曾是長期投入第一線採訪要聞的新聞工作者,更從曾為國民黨幹部的背景而言,我覺得我有使命,也有這個責任,要把我超過二十年所接觸到、所眼見的兩岸關係轉折記錄下來,並把這本書獻給所有關心、也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兩岸朋友,讓我們共同珍惜歷史難得的機遇,支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賜給自己、也給後代子孫休養生息、安定發展的生存環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67175
  • 規格:平裝 / 31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九章 連戰和平之旅 兩岸走向雙贏
二○○五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之邀約,率領中國國民黨三位副主席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等六十五人,組成「和平之旅」訪問團,赴中國大陸的南京、北京、西安及上海四個城市,進行八天七夜訪問。此行不僅翻開國共兩黨互動的新頁,也為僵持對立已久的兩岸關係開啟了「機會之窗」,並打開了「希望之門」,深受中外媒體及國際政要的肯定。

等待了五十九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終於將自己的腳印重新印在他的出生地西安。這一刻的等待超過了半世紀,連戰終於邁出的這一步,歷史意義深遠無比。他的這一步,代表一個對立的時代應該結束,一個和解的時代應該開展。他與中共中央領導人胡錦濤握手、晤面、會談,不僅是國共兩黨之間的歷史性重大事件,更為兩岸交流樹立新的里程碑。

行前報備內幕
連戰出發赴大陸的前一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向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報備。此事的由來,是總統府祕書長游錫堃和國民黨祕書長林豐正通電話,表達連戰此行到大陸,事關重大,應該要尊重陳總統。

即使連戰當時已經定調訪問大陸不需陳水扁政府授權或事先核准,但這畢竟是兩岸間的大事,陳水扁傳話要連戰尊重他起碼是個總統。連戰與徐立德、林豐正、蔡勳雄等人商議後,傾向接受向陳報備。

隨後,林豐正帶著他的辦公室主任黃福田在台北賓館與游錫堃會談,會談的重點包括連戰與陳水扁如何互動、連戰出發前在中正機場的安全維護。連戰具有卸任副總統身分,仍屬特勤中心保護對象,其隨扈能否同行(帶槍)至大陸等,皆有待討論。

但連戰並不認同陳水扁,甚至不承認他總統的正當性。三一九槍擊案,凶手、槍枝迄今未明。總統大選後的抗爭僵持很久,政局動盪,民心不安。綠營中有人要連戰的大學老師彭明敏透過關係調停,連戰怒氣未消,私下與我說「我就是瞧不起陳水扁」。

當林豐正與游錫堃保持熱線電話時,林豐正最後關頭轉達了連戰的意見,行前婉拒見面,但可以和陳水扁通電話,但是連戰不可能稱呼他為總統,可能的稱呼是「陳先生」或「水扁兄」。游錫堃說陳水扁不會介意。林豐正與游錫堃最後的商談有了結論,連戰同意在出發前一天下午和陳水扁總統通電話,報備要到大陸訪問,以示對他的尊重。

《兩岸關係條例》是國民黨執政時期所制定的,他行前與陳水扁通電話,清楚地「報他一備」時,就要陳水扁放心,他大陸行的言行,正如同國民黨過去的大陸政策主張,不增也不減。行前陳水扁政權不斷以司法恐嚇,甚至想法辦替連戰投石問路的江丙坤副主席,但最後陳水扁審時度勢,也不敢對抗民意,態度作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改稱祝福,聲稱連戰、宋楚瑜的大陸行可以定位為「投石問路」,甚至在馬紹爾群島訪問途中,肯定連戰信守承諾。
 

 

 

 

綠蘿養護很簡單,幾步做到位,葉不黃根不爛,輕輕鬆鬆擠爆盆 綠蘿是一種比較好的室內觀葉綠植,它的葉片長得又大又油亮,而且生長速度快,還有一定的凈化空氣的作用,好多人都喜歡在家中養,但是家中養護,好多剛剛接觸的人養的綠蘿葉子發黑,黃葉爛根的情況頻繁的發生,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們應該怎麼養好它呢? ... 導致綠蘿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就是土壤透氣性差,澆水不當所導致的,我們在家中栽培綠蘿的話,如果配置的土壤比較淤積,澆水長時間不干,土壤淤積必然會導致爛根的情況,根系腐爛了,它的葉片也會發黑黃葉,甚至爛葉的情況頻繁的發生,所以說一定要配置好的土壤,澆水掌控好,今天小齊給大家說一下。 ... 首先在家中養綠蘿的話,配土一定要配置透氣性好一些的,好多花友用園土栽培,雖然它長得好,但是室內通風差很容易淤積,我們配土的話,最好在土裡多加點顆粒,或者是用那種透氣性非常好的營養土去栽培,盆不要用太大的,儘可能選擇小一點的矮一點的盆,這樣就不會出現問題,保證水分澆上以後快速的多餘的流出來,盆土中只保留一部分,這樣就不會讓它長時間淤積。平常應該怎麼澆水呢?綠蘿澆水非常的簡單,我們找個長的竹籤子,插到盆土快要到底部的位置,什麼時候盆土干到一半以上了,直接給它澆透水就行了,這樣就不會出現問題。 ... 再一個就是肥料的補充了,綠蘿如果施肥多了,會造成燒根,燒根了以後葉片會大面積的發黑腐爛,這也是一個造成綠蘿出狀況的主要原因。養綠蘿儘可能選擇用多元素的,或者是氮元素含量高,其他元素也不缺失的,比如花多多的10號,一個月給他1~2次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濃度儘可能調低一點。 ... 養綠蘿就這麼簡單,澆水施肥得當,配土一定要配製透氣性好一些的,光照的話,我們可以去給它見點散射光,千萬不要不見光,也不要暴曬,他非常的怕暴曬,暴曬以後葉片邊緣就會逐漸往裡發黃,做好這幾點的話,您養的綠蘿基本上不會出現問題,輕輕鬆鬆就能夠養爆盆,而且葉片比原來的葉片要大好多。

 

RFRTGE1515VRFEVE15E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6B8Qz6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0103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高雄油壓帶鋸床, 龍門式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嘉義針筒織繩針織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嘉義礦泉水整廠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台北調理機械另件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外科手術口罩台南CE認證測試單位 台中輸送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推薦針對歐盟機械產品CE認證的檢驗公司 台南合金冷硬鑄鐵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N95口罩台南CE認證測試單位 高雄輪胎胎面壓延生產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N95口罩高雄CE認證測試單位 桃園鎖邊縫紉機(拷克車)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cdv0blkr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